t2p2187

标签: 美股
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
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
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金融博弈,到底谁能站到最后呢?现在两边都在赌对方先撑不住。美国咬死高利率,想逼中国资产泡沫破裂,中国咬牙硬扛,赌美国通胀压不住迟早得降息。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,真正的胜负手根本不是利率,而是谁的经济底盘更稳。美国现在玩的是金融霸权的老套路,靠加息收割全球,但这次不一样,中国不是阿根廷也不是日本,手里捏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,外汇储备够厚,还能靠内循环顶一顶。美国的问题在于,高利率确实能吸引资本回流,可企业债、政府债利息越滚越大,光今年国债利息就快赶上军费了,再这么玩下去,不用等中国爆雷,华尔街自己先扛不住。特朗普嘴上喊着加关税,实际偷偷和中国谈判,为啥?因为美国超市里的中国货一涨价,老百姓直接骂街,中期选举还选不选了。中国这边也没闲着,一边限产稳价格,一边推人民币国际化,中东石油用人民币结算,东南亚贸易绕开美元,摆明了就是慢慢拆美元的台。美国最怕的不是中国抛美债,而是全球慢慢不信美元了,那才是真完蛋。美国靠金融霸权硬撑,中国靠实体经济磨时间,就看谁能笑到最后。不过中国也没想着一棍子打死美国,毕竟那么多外汇储备绑在美元上,但要的是平等谈判,不是跪着求饶。你觉得这场金融大战,最后是美元先崩盘,还是人民币先顶不住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重量级利好!A股有望迎来10000点?注意单位是1万点啊!有消息称同泰基金举

重量级利好!A股有望迎来10000点?注意单位是1万点啊!有消息称同泰基金举

重量级利好!A股有望迎来10000点?注意单位是1万点啊!有消息称同泰基金举行《仰望10000点牛市星空》的交流会。据曝光的PPT显示,对A股看到一万点,并且有推算模型支撑。这个模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DDM模型。据PPT图片显示,根据DDM模型公式,P0=D1/(r-g))。模型一为零增长模型,2024年A股股分红金额为2.39万亿。假设g=0,r采用wind全A指数发布至至今的风险溢价中位数1.96%,A股市值=2.39/1.96%=122万亿,对应当前90万亿总市值,有35%上涨空间。模型二稳定增长模型,2024年A股股分红金额为2.39万亿。假设股息增长率g=1%,r不变=1.96%,A股市值=2.39/(1.90%-1%)=265万亿,对应指数有194%上涨空间。如果按照模型二的这个假设,A股指数将还有194%的上涨空间。现在A股上证指数是3600点左右,194%的涨幅,则A股上证指数将直接突破10000点了。但关键的问题是,这能实现吗?这个模型靠谱吗?大家学过经济学或者财务会计的就清楚,DDM模型,也就是股息贴现模型,原理是通过对个股折现未来股息的计算,从而推理出股票内在价值的一个通用型的估值方法。这个模型主要是用于个股,而且是适用于股息政策稳定的成熟企业,比如银行业,煤炭等。另外,这个模型有几个关键变量,一是股息增长率(g);二就是折现率(r)。因此在使用这个模型测算个股的价值时,需结合企业历史分红数据、行业增长预期及市场利率水平设定参数。而预测个股未来的分红情况及利率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。所以综上来看,用DDM模型放大来预测整个A股的市值及增长情况,只能说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。但同泰基金这么做,预测A股指数能上10000点,无疑是给足了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宏大的叙事蓝图。隔壁的印度股指都上万点了,美股就更加了。咱们作为堂堂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GDP今年都有望突破140万亿了。难道A股股指涨上10000点,不应该是可能的吗?而且是应该的吗?所以说当前的A股明显低估,存在较大的增长前景。大家一定要铆足信心!这么来看下周A股,甚至今年,后续的A股迎来大牛市应该是可期的了。
坏消息一个接一个,李嘉诚已经没有回头路了,据港媒报道,原定于昨天举行的售港签约活

坏消息一个接一个,李嘉诚已经没有回头路了,据港媒报道,原定于昨天举行的售港签约活

坏消息一个接一个,李嘉诚已经没有回头路了,据港媒报道,原定于昨天举行的售港签约活动已被无限期推迟,李氏家族共计暴亏了781亿。李嘉诚这次算是彻底栽在巴拿马运河的“命门”上了。原本以为能像往年抛售上海世纪汇、北京盈科中心那样套现走人,没想到这次直接被美国资本和中国监管来了个“前后夹击”,把老本都搭进去了。事情得从2025年3月那份228亿美元的协议说起。长和集团跟美国贝莱德财团签了个全球43个港口的打包出售协议,最关键的就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——这俩港口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加起来超过370万个,控制着全球6%的海运贸易流量,尤其是中国对拉美22.7%的出口都得从这儿过。老李打的算盘挺精:既想通过美国资本套现,又能借此向西方表忠心,毕竟这两年他在英国的电信业务被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收走,巴拿马这块王牌得赶紧脱手。可他万万没想到,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掉进了“政治陷阱”。中国商务部前脚刚表示“将依法审查”,巴拿马政府后脚就启动了对长和集团的合规调查,指控其在2018年续约时存在环境评估瑕疵和劳工权益违规,甚至威胁要收回港口经营权。更绝的是,中远海运集团突然杀出,提出要加入收购财团,直接打乱了贝莱德的布局——中方开出的条件很明确:必须保留中国航运公司的优先通行权,且港口运营数据不得向第三方共享。这场博弈背后,是老李对西方资本本质的误判。他以为像过去在英国收购O2电信、电网那样,只要砸钱就能站稳脚跟,却忘了西方资本玩的是“强盗逻辑”:用得着你时捧上天,用不着时一脚踹开。就像2024年他在英国的电信业务被强制剥离,这次巴拿马港口交易同样如此——贝莱德一边压低收购价,一边联合美国国会施压,要求在协议中加入“战时优先服务美军”条款。这种明抢式的操作,让老李进退两难:不卖,228亿美元的套现计划泡汤;卖,等于亲手把中国贸易命脉送到美国手里。更致命的是,香港特区政府和舆论的双重压力让他彻底失了方寸。李泽钜被踢出特首顾问团,《大公报》连续发文批评其“漠视国家利益”,民间更是骂声一片,指责他“拿国家战略资源换美元”。这种情况下,老李不得不考虑政治风险:一旦被贴上“损害国家安全”的标签,他在内地的港口、能源项目都可能被审查,甚至面临法律追责。现在的局面是,原定于7月27日的独家谈判期结束后,交易陷入僵局。贝莱德要求降价30%,中远海运则提出“中方控股51%”的底线条件,而巴拿马政府又横插一杠,要求重新评估港口的战略价值。长和集团的股价从协议公布时的52港元跌到44.85港元,市值蒸发256.6亿港元,再加上可能支付的34.2亿美元违约金,李氏家族这次总共亏了781亿港元,堪称“世纪大赔本”。这场惨败,本质上是老李十年前“押注中国输”战略的必然结果。2015年他大规模撤资时,或许以为西方能成为永久避风港,却没料到西方资本的“安全港”其实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。反观中国,不仅在高端制造、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,还通过中远海运等企业构建起全球物流网络,用实际行动证明:真正的战略安全,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李嘉诚的教训,给所有试图“两头通吃”的商人敲响了警钟:在大国博弈的时代,没有中立的资本,只有选边站的结局。当你把身家性命押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上时,最终只能成为棋盘上被牺牲的棋子。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,那么高的利息要还。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,光利息一年就得吃掉1.5万亿,比特朗普的军费预算还高,可美联储死活不松口,鲍威尔宁愿被特朗普天天骂街也不降息,为啥?因为中国没上套。美国原本的剧本是加息拉爆中国楼市,让资金回流华尔街抄底,结果中国直接锁死外汇,楼市软着陆,人民币汇率稳得一批,外资想跑都跑不掉。美联储加息加了个寂寞,现在骑虎难下,降息吧,通胀可能反弹,不降吧,美国政府快被利息压垮了。特朗普急得跳脚,天天喊话鲍威尔赶紧放水,可美联储就是装聋作哑,因为中国没崩,他们收割不动,放水只会便宜华尔街,对实体经济屁用没有。更绝的是中国反手抛美债,2024年全球央行跟着减持2000多亿,美国财政部发债没人接盘,只能让美联储自己印钱买,可鲍威尔还在缩表,每月抽走1000亿流动性,这不是自己掐自己脖子吗?特朗普想降息刺激经济,可鲍威尔怕一放水,钱全跑股市炒泡沫去了,根本流不到实体经济,到时候股市崩盘比2008年还惨。现在美国经济就是个死循环,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是火上浇油,进口商品涨价,企业成本飙升,可中国不接招,关税大棒全砸自己脚上。最惨的是美股,靠着美联储放水的预期硬撑,标普500今年涨了17%,可企业盈利在下滑,全靠散户跟风炒,大摩警告下半年可能暴跌15%,因为流动性快撑不住了。美联储要是真降息,股市泡沫炸得更快,鲍威尔左右不是人,只能硬扛着不松口,等中国先撑不住,只可惜算盘落空了,人民币国际化加速,金砖国家搞新结算系统,美元霸权被一点点撬墙角,美联储再不放水,美国自己先崩了。这场金融战打到今天,美国没占到便宜,中国也没被收割,最惨的是欧洲,被中美当缓冲垫,资金外逃、经济萎缩,还得替美国扛雷,你们觉得,美联储还能硬撑多久不降息?
美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

美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

反而是美股自己,应声下跌。三大指数全线收跌,道琼斯指数领跌。什么意思?这意味着,市场认为,美国挥出的关税大棒,砸伤自己的可能性,比砸伤别人更大。当一国对多国发起贸易战,冲击是会累积的,最终反作用于自身。这种变化...
玉渊谭天:美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

玉渊谭天:美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

反而是美股自己,应声下跌。三大指数全线收跌,道琼斯指数领跌。什么意思?这意味着,市场认为,美国挥出的关税大棒,砸伤自己的可能性,比砸伤别人更大。当一国对多国发起贸易战,冲击是会累积的,最终反作用于自身。这种变化...
美联储的真正危机:美国有许多人在盼着美元大贬值,比特币、大通胀、疯狂的股市鲍威尔

美联储的真正危机:美国有许多人在盼着美元大贬值,比特币、大通胀、疯狂的股市鲍威尔

美联储的真正危机:美国有许多人在盼着美元大贬值,比特币、大通胀、疯狂的股市鲍威尔说,不会辞职,直到2026年5月任期结束。这说明了美联储面对了巨大的压力,要求它降息。但这不是美联储真正的问题,就算鲍威尔硬挺着,也只有不到一年。现在的问题是,美联储作为一个最核心的机构,其使命是压制通胀,维护美元的货币信誉。这个任务,现在不仅在全球,而且在美国内部,都遭遇了巨大挑战。为什么要付出代价来维护美元信誉?这只是理论上的长远好处。看上去,美联储越是胡作非为,美国越是强大。比特币、加密货币、稳定币,这些金融创新,其理论基础都是美元大贬值。美元越不可信,人们就越愿意转向加密货币。黄金也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,美联储加息也挡不住黄金不断新高。华尔街已经有相当多资本在考虑大炒黄金,结合加密货币。事实说明,美国股市10多年的牛市,带来了更多的好处,巨大利益远远胜过美元信誉的损失。全球资本都进美股来增值了,华尔街宣称,只有美股为全球资本真正持续创造了可观收益。美联储为什么迟迟不降息,是要阴谋破坏牛市么?美债的巨额利息、以及金融利益已经大到,每个人都知道美联储最终会屈服并重启量化宽松。作为抵抗者的鲍威尔,也抗不了多久。最终,美联储的使命会成为过去,美元的信誉不会再靠“严守财政纪律”、“压制通胀率”这些老式的法则。人们会发明种种新的说法,如美国例外论、稳定币与美债创新、美股永远上涨、美元没有挑战者不可替代等种种理由,来说明美元的信誉。而这就是美联储真正的危机。

现代经济的增长故事,总绕不开一个隐藏的“引擎”——信用扩张。就像血液循环支撑着人

现代经济的增长故事,总绕不开一个隐藏的“引擎”——信用扩张。就像血液循环支撑着人体运转,债务的流动也滋养着经济的每一个角落:企业借钱扩大生产线,才能创造更多就业;居民贷款买下一套房,既撑起了房地产的繁荣,也激活了装修、家电等一连串消费;甚至连日常的信用卡账单,都是拉动即时消费的微小动力。可以说,债务就像经济增长的“燃料”,加得足,机器转得就快,但燃料过多,也可能酿成危险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美国,就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“债务狂欢”。1990年时,美国居民部门的债务占GDP比重还只有60%,像个理性的借贷者;可到了危机爆发前,这个数字已飙升至98%,相当于整个国家的居民背着近GDP规模的债务奔跑。初期,这场狂欢确实带来了满眼繁华:房价像坐火箭般蹿升,股市连创新高,购物中心里永远人头攒动。但债务的增长就像吹气球,一旦超过了收入这个“弹性极限”,破裂只是时间问题。当每月的工资刚够偿还利息,甚至要借新还旧时,曾经的“财富幻觉”就成了压垮家庭的重担。债务的积累总有一个“临界点”。就像一个人不断透支信用卡,起初能靠新账单掩盖旧账,可当银行突然收紧额度,才发现早已入不敷出。对企业、家庭甚至政府来说,这个临界点就是:新增债务带来的收益,开始追不上它的成本。曾经借100万投资能赚回20万,如今同样的钱投下去,可能连利息都赚不回来;房价不再上涨,抵押品的价值跟着缩水,银行也开始惜贷。这时,理性的选择只有一个——踩下债务的刹车,从“加杠杆”转向“去杠杆”:企业不再扩张,甚至变卖资产;家庭缩减开支,优先偿还房贷信用卡;整个经济的需求,就在这“还债潮”中悄然萎缩。更棘手的是,债务扩张的终点,往往和资产价格的顶点重合。1990年的日本就是典型例子:当时企业部门的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40%,家庭的房贷压力也达到顶峰,整个国家沉浸在“房价永远涨”的迷梦里。可当市场突然醒悟“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”,多米诺骨牌便开始倒塌:购房者断供,银行收紧贷款,企业为还债被迫低价抛售资产,房价和股价像雪崩般坠落。曾经的“资产泡沫”破裂后,留下的是一片通缩的废墟——物价下跌,企业盈利下滑,大家宁愿把钱存起来,也不愿消费或投资,经济陷入“越收缩越低迷”的循环。2008年的美国,几乎复刻了类似的剧本。当次贷危机爆发,居民无力偿还房贷,银行的坏账堆成了山,整个金融体系像被冻住的河流。美联储急着开闸放水,把利率降到接近零,还推出量化宽松(QE)大把购买债券,可效果却像“推绳子”——你能把钱递到企业和家庭面前,却没法强迫他们伸手去接。那年,美国的CPI短暂跌入负值,超市里的牛奶、面包价格在降,可人们的钱包捂得更紧了。有趣的是,这种通缩并非完全的“经济寒冬”:股市后来慢慢回升,失业率也在下降,只是一切都慢得像蜗牛爬,就像大病初愈的人,虽然在好转,却没力气跑起来。历史反复证明,对付这种“债务型通缩”,单纯靠货币政策“撒钱”远远不够。低利率就像给沙漠里送水,可如果人们根本不渴(不愿借钱),水再多也浇不活经济。真正有效的解法,藏在三个关键动作里:第一个是“债务重组”,相当于给过度负债的经济“刮骨疗毒”。政府出面,把那些还不清的债务砍一刀——比如房贷减免一部分,企业债延长还款期,让坏账快速出清。日本当年就栽在这一步,为了保就业,硬撑着不让僵尸企业破产,结果债务像毒瘤一样拖了几十年,经济也成了“慢性病患者”;但反过来看,这种“温和疗法”也让失业率没出现剧烈波动,算是守住了民生底线。第二个是“财政刺激”,用政府的“大手”托住下滑的需求。就像罗斯福新政时期,政府砸钱修公路、建水坝,既给失业者提供了工作,又激活了钢铁、水泥等行业,相当于给冻结的经济注入一股暖流。当企业和家庭都在“过冬”时,政府主动“多花钱”,就能填补需求的缺口,不让经济滑向更深的深渊。第三个则是“结构性改革”,这才是让经济真正“换发新机”的钥匙。说白了,就是找到新的增长引擎,让经济不再依赖债务“输血”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全球经济能慢慢爬起来,多少沾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光——智能手机、社交媒体、云计算突然成了新的增长点,创造出无数新岗位、新消费,全要素生产率像被点燃的火焰,烧旺了新一轮增长。这种改革需要眼光,也需要运气,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绿洲,一旦成功,就能让经济彻底摆脱债务的枷锁。说到底,债务本身没有对错,就像火既能取暖,也能燎原。现代经济的增长,始终在“加杠杆”的动力与“去杠杆”的风险之间寻找平衡。而每一次危机过后,人们总会更明白:真正健康的增长,不该是债务堆出来的泡沫,而应是productivity(生产率)长出来的果实。
李嘉诚面临接连坏消息,售港签约活动为何延期?李嘉诚,香港首富,在股市上叱咤风

李嘉诚面临接连坏消息,售港签约活动为何延期?李嘉诚,香港首富,在股市上叱咤风

李嘉诚面临接连坏消息,售港签约活动为何延期?李嘉诚,香港首富,在股市上叱咤风云几十年,近来却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波之中。他不仅深陷舆论质疑,旗下商业帝国更遭遇了一场惨烈的市场风暴。巴拿马运河原本要签订的一项协议,却在签订合同的前夕突然中止,并被无限期地延期。这其中,到底有多大的波澜?要理解这场风波,首先要看懂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价值。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,被誉为世界贸易的“咽喉”,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对中国而言,其战略意义尤其重大,每年有超过两成的集装箱货运经此通过,货物价值突破千亿美元,它也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拉美布局的关键节点。而美国早就盯上了苏伊士运河,并且公开宣布要破坏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。一旦美国资本掌控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,极端情况下,便可能对中国船只设卡,从提高停靠费用到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直接禁止通行,都并非天方夜谭。回想当年美国搅黄中国资本收购希腊和德国港口的计划,其对关键基础设施的警惕可见一斑。而这些具备全球地缘经济意义的战略要地,却恰恰沦为李嘉诚手中的“烫手山芋”。有消息显示,长和集团已和美国贝莱德集团签订协议,欲将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打包。在这些资产中,位于巴拿马运河两侧的那一处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部分。说起来,中国企业也曾对这些港口表达过收购意向,出价甚至更高。谁知李嘉诚当时似乎另有盘算,想等一个更好的价钱。可时移世易,随着美国施压与中国监管收紧,这些港口反而成了难以脱手的资产,他最终选择低价卖给美国财团。此桩生意自肇始便注定困难重重。不卖可能面临美国的《外国公司问责法》;卖给美国,又势必引来中国的监管审查和舆论反弹。此外,该协议还将通过12个国家的反托拉斯调查,而买方贝莱德拥有马士基的股权,更是给这桩并购案蒙上了一层阴影。正是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,让香港当局也出面约谈李氏家族代表,建议其审慎行事。最终的“无限期推迟”,外界普遍解读为官方干预的结果。港口贸易的突然停止,很快在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就在消息公布前,李嘉诚旗下长江基建、和记黄埔等多只股票还在稳步上涨,投资者对这笔交易寄予厚望。但好景不长,该公司股价大跌,仅11个交易日,市值已达781亿港币,长虹股价下跌16.49%。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迅速下调长和评级,并警告“政治风险溢价正在飙升”,这无疑沉重打击了李氏帝国未来的融资能力与海外扩张。更棘手的是声誉危机。网络上对“庞氏骗局”的怀疑甚嚣尘上,连“推翻李嘉诚”的呼声也此起彼伏,其声势之盛,实属香港近几年来的金融风波所少见。昔日备受追捧的“李超人”,形象一夜之间跌入谷底。与此同时,他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弊端也暴露无遗,旗下赫斯基石油因油价下跌而市值缩水,在英国的电信业务也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困境。面对这桩触及国家战略神经的交易,北京方面的态度也十分明确。企业的商业决策,尤其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时,不能与国家利益相悖。回顾历史,李嘉诚曾在海外大举收购电力、水务等公共事业,也曾将这些资产卖给外国资本,其纯粹的商人做法早已引发争议。而此次港口事件,中方采取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反制措施。首先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”为出发点,启动反垄断审查。之后,世界第一大航运企业中远公司,以一票否决权,强烈要求参与,使美国财团的图谋落空,同时也保住了中国在港口经营上的发言权。更进一步看,中方还暂停了与李氏家族相关的多项新业务合作,连其子李泽楷在大陆的保险业务谈判也被搁置。这一套组合拳,向李嘉诚传递了清晰的信号:想做损害国家利益的生意,没那么容易。李嘉诚的这次遭遇,无疑给所有在全球化浪潮中搏击的企业家上了一课。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,纯粹的“在商言商”已经走到了尽头。企业的财富终究根植于国家的稳定与强大。当中美博弈成为时代背景,任何跨国企业在进行重大资产处置时,尤其是涉及基础设施等敏感领域,都必须将政治风险放在首位,否则极易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甚至祭品。这场风波之后,企业家们的全球化战略又将如何调整?

美股,突发!一则警告,骤然来袭!

美股过热了?日前,美银知名分析师MichaelHartnett警告称,美国股市的泡沫风险正在上升。Hartnett被称为“华尔街最准分析师”,他曾正确预测,今年国际股市的表现将超过美国股市。他去年12月曾警告,美股在经历了2024年的强劲...